汽车行业在带动工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及全球经济产值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受全球金融环境收紧、零部件短缺、供应链限制、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持续承压。2023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产业链调整、供应链趋稳、制造商生产逐步常态化,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回暖。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整体呈恢复增长态势,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在不同市场和细分领域表现各异。根据QYResearch调研显示,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8,890万辆,同比增长11.96%。其中,中国占据全球最大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达3,009.4万辆,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美国2023汽车销量为1,560万辆,同比增12.3%。根据印度汽车工业协会(SIAM)数据,印度2023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至508万辆,连续2年高于日本,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保持世界第三。从汽车厂商来看,丰田汽车2023年全球销量1,120万辆,同比增长7.2%,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比亚迪002594)2023年全球销量302.4万辆,同比增长61.86%,首次跻身世界前十。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复苏强于预期,同时受到持续压抑的消费者需求的支撑,供应链和需求正在逐步恢复,新车产量正在释放并补充消费需求。但全球汽车产业仍然面临供应链波动、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成本增加以及产业政策、补贴政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网电力供应等问题,特别是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带来的持续阵痛使汽车产业链持续盈利水平承压,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全球车市的持续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国内汽车厂商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主导力量。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支柱性产业,乘用车市场近年实现连续正增长,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汽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国内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接近5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0条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具体举措。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随着国家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汽车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内汽车行业也将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全链条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为有效应对传统汽车产业所带来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入价格战,欧盟颁布“禁燃令”,部分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伴随高昂的投资成本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美国和欧洲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0%。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30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万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内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前瞻性地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塑造新产业300832)发展优势,产销规模、电动化技术、产业链完整度具有全球性竞争力。随着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不断推出、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2023年以来,《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的政策密集落地,随着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实施,包括延续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下乡、实施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的持续发力,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旨在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步伐,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占乘用车产销的34.9%和34.7%。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经历数次调整,补贴金额逐年下降,随着延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2022年底正式退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完成由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呈现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性发展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但汽车产业的完全新能源化仍然需要经历较长的过渡时期。结合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产销量仍以燃油车为主,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共存共赢的发展局面将长期持续。汽车零部件是构成汽车配件整体的各个单元及用于汽车配件加工的产品,同时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汽车零部件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在环保理念逐渐深入、技术不断升级的市场背景之下,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渐呈现出模块化和采购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汽车产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基于市场形成的配套供应关系逐渐成熟,推动了零部件行业发展。随着欧美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的全球化拓展,汽车零开云中国官网部件市场的两级分化愈加明显,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带来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革新。北京研精毕智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稳步发展,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按照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收入计算,预计到2028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3.9%。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作为新兴汽车市场凭借成本优势、消费需求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巨头建厂布局,世界汽车零部件知名企业的本地化生产给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加快了到我国合资或独资设厂的进程。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服务品质正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紧抓市场开放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改造提升了自身的研发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品牌汽车整车厂全球采购体系,这些企业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环境局势快速变化、供应链持续变革的背景下,汽车供应链的本土化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车企降本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在进入“深度国产替代”阶段,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国产替代成为必然趋势,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尽管汽车主机厂OEM开始从使用传统国外品牌厂家零部件转投向国内零部件厂商,但汽车产业的特征是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相较于拥有起步优势的欧美日韩,仍然存在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不足、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偏慢、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等痛点,零件部供应商需要谨慎选择主攻的重点领域,并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战略聚焦,紧跟或引领未来的技术转型和产业生态;通过加速本地化转型,强化本地响应效率,提高本地化研发创新、产品开发、生态合作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全球性技术和资源优势。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主机市场为主、售后市场为辅,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快速突破的格局。公司现有主机市场客户60余家,其中国内市场客户涵盖了上汽、广汽、比亚迪、华为、联合电子、吉利、长城以及“造车新势力”代表理想、蔚来、小鹏等国内自主品牌主机厂;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等国内合资品牌主机厂。境外主机市场客户包括思达耐、雷诺、PSA、北美通用、奥迪、大众印度等主机客户;公司境外售后市场客户包括盖茨、辉门、墨西哥KUO、科勒及富兰克等全球主流品牌。公司长期深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与各主机厂保持着密切的同步研发,为主机厂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确保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与市场开拓,已成为国内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其主要产品精密液压零部件和电磁驱动零部件首先实现国产替代。公司依托精密制造优势,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及增量零部件,包括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减速器、智能减震系统等,主要代表产品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车载减速器总成和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CDC)系列产品等。公司在电动VVT以及智能电控零部件的技术储备、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有先发优势,在高门槛的技术条件下,更具市场竞争力。公司与比亚迪、上汽、通用、大众、理想、蔚来、小鹏、博世、联合电子等下游客户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的产品合作研发关系,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或主机厂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机器人产业是公司汽车精密制造零部件产品应用领域的延伸,公司将积极拓展并把握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将持续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与行业头部客户技术创新升级趋势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在国外主机配套市场中,公司发动机精密零部件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伊纳轴承公司(INA)、美国博格华纳(BorgWarner)、伊顿(EATON)、日本NTN轴承株式会社、法国Bontaz(喷达);公司电磁驱动零部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德尔福公司(Delphi)、美国博格华纳(BorgWarner)、日本株式会社三国、日本电装株式会社(DENSO)、德国海力达(Hilite)。在全球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国内汽车制造商引领汽车全球智能化和电动化前沿,智能电动化的单车价值显著提升,带动了增量零部件的新增定点和量产机会。具有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助推力。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是动力总成的核心部件,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提升,电驱动系统渗透率及搭载量持续攀升。整车动力性、经济性等市场需求定义了电驱动产品,要求其做到低成本、高性能、小型化和轻量化,电驱动系统呈现出集成化、高速化及高效率的技术趋势,三合一及多合一驱动总成走向主流,因此,进入潜在的未来核心电驱动厂商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是驾乘安全与舒适性的重要保证,其相较燃油车有根本性改变。从功能看,新能源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的制热需求;从实现方式看,新能源汽车空调制热时需要额外增加PTC或热泵,压缩机需升级为电动压缩机,三电系统热管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回路。其整体构造更加复杂,涉及零部件更多,为了避免复杂系统带来的管路冗余,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正朝着集成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化、集成化带来ASP(平均单车售价)相较传统燃油车2-3倍的提升。根据NE时代测算,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以上,2021-2025年GAGR 28.2%。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与国内新能源整车厂的崛起,热管理系统供应链不断向国内转移;国内汽车热管理系统制造商兼具贴近市场和低成本两大优势,随着技术与生产水平的逐渐成熟,部分制造商通过加大研发或并购等方式掌握了局部模块的整合能力,在局部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打造更高效的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动力与储能两大应用领域产销量继续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2023年1-12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778.1GWh,同比增长42.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531.4GWh,占总产量67.5%,同比增长59.9%;三元电池累计产量245.1GWh,占总产量32.1%,同比增长15.3%。装车量方面,2023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87.7GWh,累计同比增长31.6%;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累计同比增长42.1%;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累计同比增长14.3%。正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应用范围。正极材料在电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30%-40%,直接决定电池整体成本,是锂电池产业链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材料。随着“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在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开始迎来蓬勃发展时期,带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提升。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也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正极材料,相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有提升空间、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对更大。储能,即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储能电池应用场景丰富,当前主要的应用场景有电网储能、发电储能、通信基站储能和家庭储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链已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且其具有污染小、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当前储能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是目前电网储能配置的主要选择。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24.2GWh,同比增长40.7%,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03.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0.9%;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1397.8GWh。SNE Research发布《2023年全球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85GWh,同比增长53%。按地区划分,中国储能需求的锂离子电池84GWh,占比45%。北美为55GWh,占比为30%,欧洲和其他地区各占23GWh。我国在“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出“储能”概念,并陆续出台新型储能政策法规,推动和支持储能发展。其中,《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内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30年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储能发展商业模式,明确储能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储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用户提供各类调节服务;创新协同运行模式,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下游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带动下,2023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货量高于三元动力电池,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48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165万吨,三元材料出货量65万吨。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持续改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进步、热管理系统的进步以及热泵空调的逐步普及,改善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车型的低温续航能力,磷酸铁锂应用车型不断丰富,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配套渗透率不断提升。2023年磷酸铁锂装动力电池装车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磷酸铁锂电池总装车量的占比高于三元电池。尽管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继续提升,储能电池禁用三元等因素推动下,磷酸铁锂产量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下滑,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国内磷酸铁锂总产量为156.9万吨,同比增长32.9%,不及2022年146.3%的产量增速。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是一家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草酸亚铁技术路线的开创者,具备独特的技术工艺路线以及行业领先的技术性能指标。江西升华紧抓新能源汽车技术革新、产业政策引导等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变化,对内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开发及客户验证进展顺利,公司依托现有的技术体系支撑可满足客户和市场对磷酸锰铁锂和快充电池磷酸铁锂的多元化需求。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路线和发展优势。随着行业内技术工艺的不断成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品质、低成本”。近年伴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和技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主机厂大量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带动下,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由于前期磷酸铁锂产能规模快速扩张,磷酸铁锂产量依然延续增长态势。2023年以来,磷酸铁锂价格跟随碳酸锂价格上下波动,市场需求萎缩,叠加电芯厂、材料企业均以去库存为主,传导至上游碳酸锂价格大跌,磷酸铁锂价格跟随下跌。在产能快速投建释放、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以及碳酸锂阶段性价格波动等多重压力,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对于行业格局重塑有重大影响。拥有工艺技术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供应链支撑优势以及与头部电池企业及终端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和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公司主要业务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挺柱、摇臂、喷嘴、张紧器及缸内直喷高压油泵泵壳为主的精密液压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以VVT(电动EVVT、液压HVVT)、VVL、油泵电磁阀为主的电磁驱动精密零部件,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自动变速箱和混动变速箱的电液控制系统。以电子水泵、电子油泵、智能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控执行器为主的电子驱动系列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传统汽车的热管理及动力系统;车载减速器总成、高精度齿轴及壳体等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可变阻尼减震器电磁阀系列产品应用于智能悬架系统。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所需的主要坯料/成品、原辅材料、外购标准件及其他物资采购,由采购部向供应商统一负责开发与采购。按照采购类型不同,分为成熟产品采购、新品开发采购、大宗物资采购和零星采购。每月中旬公司计划物流部依据与主机厂签订的月度订单结合库存情况,编制次月生产计划,并组织安排事业部生成及采购完成交付。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采取专业生产与外协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热处理、精密加工、产品装配、检测等是保证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关键工序制造由公司完成。公司仅向外协供应商采购坯料和外协加工服务,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由于公司产品为主机厂配套的发动机机型各有不同,因而公司产品生产具有多品种、中小批量、定制(非标准件)生产的特点。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核心零部件自制和总装(检测)”,采用“预测+订单拉动”的方式组织生产。事业部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积极运用精益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施精益改善缩短生产节拍、缩短换线周期,以实现快速响应、缩短交付周期、降低库存水平以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主机厂配套销售,少部分产品通过外贸公司或跨国公司等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境内主机市场,公司通常在当年年末或下年年初与主机厂签订下年度采购合同,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相关物流协议。国内售后市场,实行议价销售。境外主机市场,对已在中国合资配套的境外主机厂商,外延业务至其外方市场;对还未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境外客户,公司直接与境外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境外售后市场,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即直接同客户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和与专业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合作。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供应商开发程序主要用于选择、评估、认可及管理满足公司原材料采购需求的供应商,通过初步筛选、现场考察、试加工与试采购等环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服务能力、价格进行综合考量。供应商通过考核后被确定为合格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严格遵循采购流程,建立了《采购及供方管理程序》、《采购及付款流程》、《生产计划控制程序》、《合同协议评审制度》等完善的采购制度,以及包括供应商开发程序、物料采购程序、不合格供应商淘汰程序、不合格品处理程序等在内的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流程,能够依照制度对物资采购环节进行管控。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采取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按需生产方式,即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由销售部统一接受订单后,编制需求计划输出给计划物流部,计划物流部根据实际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编制采购计划输出给采购部,采购部按计划采购,计划物流部编制生产计划输出给生产部,生产部按计划组织生产,工程设备部对机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品质部对原料、制造过程、成品出入库进行检验和监督。整个正极材料生产流程中,耗时最长、工艺要求最高、最能影响产能规模的是窑炉烧结环节。因此,通常以窑炉作为生产线的标识,一个窑炉对应一条生产线)销售模式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全部采取直销方式。公司销售部门与锂电池制造商初步确定合作意向后,即向客户送样;客户经过样品检测、实验验证以及相关阶段考察合格后,将公司认定为合格供应商,然后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或订单安排生产和出货计划。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用固相法+草酸亚铁工艺路线。该技术以二价铁源为原料,与其他采用三价铁源的路线比较,不需要进行碳热还原反应,材料碳包覆均匀,制成工艺简单,产品技术性能具有高压实密度,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受到高端动力市场青睐。公司前期加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投入、产能布局以及深化新能源、新势力车企客户合作关系,公司智能电控产业的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业务已在规模化放量。零部件销售模式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主机厂配套销售,少部分产品通过外贸公司或跨国公司等渠道销往国内外市场。境内主机市场,公司通常在当年年末或下年年初与发动机主机厂签订下年度采购合同,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相关物流协议。国内售后市场,实行限价销售。境外主机市场,对已在中国合资配套的境外主机厂商kaiyun官网,外延业务至其外方市场;对还未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境外客户,公司直接与境外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境外售后市场,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即直接同客户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和与专业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合作。公司将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快新能源智能电控产业布局,加快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同步持续推进正极材料技术迭代、产品升级和降本增效,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赛道的稳健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公司是从事汽车精密零部件及锂电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汽车精密电磁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领域已取得授权专利300余项,建立企业标准数百项。公司作为第一、第二起草单位,共起草制订行业标准4项。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涉及材料、机械设计、精密加工、模拟仿真等多个专业领域,具备从产品概念设计到样件生产和过程实验验证能力;公司还与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广汽、长城、通用、大众、理想、蔚来、小鹏、博世联电等下游客户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长期的产品合作研发关系,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或主机厂的技术需求和产品需求。公司一直与各主机厂保持着密切的同步研发,并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与主机厂共享产品的设计及加工中的工艺和技术,为主机厂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持。与主机厂同步研发及为主机厂提供研发服务,确保了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研发创新,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已形成相对领先的生产技术。同时,随着公司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制备流程的持续改进,公司在生产环节积累了独有的特殊工艺技术,能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产量、一致性的基础之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前端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完善的研发体系保证了公司磷酸盐体系正极材料研发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领先性。完善领先的生产技术与特有的生产工艺,构建了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赢得了重要客户的认可。公司已经具备了深长盲孔精密加工、激光自动焊接、高精密零部件机加工、自动化装配及综合性能测试等技术,并得到稳定可靠的批量化应用。公司已拥有高端精密的生产设备、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成熟稳定的技术工艺、高效严格的现场管理等生产要素,拥有各类精密零部件产品的开发、成型、加工、装配及检测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一致性的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精密制造技术优势。公司在多年的精密制造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深耕研发,已掌握了微特电机技术、电控及软件技术,把握住了行业的市场机遇,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主要产品由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领域的应用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及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转型。同时,公司精密智造的经验和优势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产能建设、产线布局及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和发挥。公司精益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公司通过精益产品设计、持续改进和革新工艺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实施平台化生产、优化生产线模式、深入供应链管理、推行全员质量成本控制和精益生产等方式,确保对成本的精确管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具有一定的成本领先优势。确保公司核心产品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成本领先优势。公司通过了IATF16949:2016体系认证、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具有国际认可的实验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提案改善,确保质量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得到国内外主流优质客户的认可。公司对产品成本的精确管控,确保了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与外资企业竞争时具有价格优势,特别是针对主机厂的中小批量产品时,公司相对于外资零部件厂商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在保持产品成本优势的同时,公司产品品质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多次荣获国内外主机厂颁发的“优秀供应商”等荣誉称号。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在压实密度、比容量、电压平台、热稳定性、循环性能、一致性等方面均表现优异,产品综合性能高,能较好的保持各性能属性的均衡状态,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精益管理优势和产品的性能、品质赢得了核心客户及一线主机厂的高度认可。经过多年的业务扩展,公司已同国内外众多主机厂建立了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质量、价格、交付能力、同步研发能力、生产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客户认可,公司在客户主机开发的早期参与客户的同步研发并了解客户的配套需求。同时,公司依托主机厂客户合作关系,跟随传统燃油车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切入,继续与主机厂客户进行合作研发、同步研发。公司依托目前联合电子(UAES)、华为、新势力车企等客户的合作关系及需求,在新能源车载电驱动减速器项目持续爬坡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及关键部件业务,形成系统集成优势。在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公司已经与宁德时代300750)等国内知名锂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良好稳定的客户关系有助于公司巩固市场份额,最大程度降低锂电行业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得到了一线主机厂的认可,与核心锂电池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稳定持续。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形成了交互生态和产业链协同,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行业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23年,国内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工业生产稳步恢复,汽车行业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的持续回升有助于汽车行业的平稳运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汽车出口呈良好发展态势,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大幅提升,成为公司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业务增长的主要外部因素。但由于客户对终端市场预估存在偏差,以及成熟产业、新产业均存在市场内卷加剧的情况,公司仍然面临排产管控、产品成本、产品交付、产成品库存等内部压力。2023年,上游锂盐市场行情波动较大,下游电池厂商放缓采购节奏。电池行业以去库存为首要任务;受新能源锂电行业周期波动、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以及市场供需端调整,公司对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导致整体利润大幅下滑。在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公司一方面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加大供应链降本,另一方面适时控制产能规模和节奏。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特别是新能源增量零部件业务稳健增长,智能电控产业的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业务已完成主要国产自主品牌及主流新势力车企的定点,相关新产品批量交付,正在逐步规模化放量并贡献业绩。公司锂电正极材料业务受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受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售价同比下降,叠加大额存货跌价影响,锂电正极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下滑导致公司全年整体经营业绩下滑,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6,126.5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72.5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64,818.0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3.21%。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910,299.57万元,较年初增长9.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01,865.49万元,较年初减少16.06%。按照业务类别,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务营业收入为29.53亿元,同比上升19.63%;锂电正极材料业务营业收入为28.08亿元,同比下降42.44%。报告期内,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呈倍数级增长,自主品牌市占率稳步攀升,合资品牌份额急剧萎缩,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竞争格局加剧,导致成熟产业、新产业市场内卷加剧,公司也面临排产管控、产品成本、产品交付、产成品库存等多重压力。公司经营管理层顺应行业趋势,及时应变创新,从经营端调整产品布局和客户结构,从管理端打造成本和质量竞争力,逐步实现卓越运营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从市场和客户端,筛选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实时关注产业动态,市场端供需状况和相关产品渗透率指标,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同步调整产业布局、生产计划。积极把握混动汽车高速增长的机会,布局主流新势力和智能汽车解决商等项目定点;获取由传统业务转型成功的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客户项目订单。获取纯电动汽车升级业务的热管理集成、电驱动零部件项目。积极争取国内主流自主品牌的海外出口传统业务,稳住传统业务份额。从成本和质量端,对指标进行梳理和分解。聚焦长周期、爆款和平台化项目,积极布局细分赛道,提升单品竞争力。一方面,从RTY的提升,成本运营指标中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设备综合效率)、OEU(Overall Equipment Utilization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高价值工序节拍优化,产线平衡率改善等环节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司主机配套的资源优势,持续提升设备利用率及价值最大化。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制定EOP(End-of-Production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项目对应的断点方案及应对举措,基于其设备折旧完毕带来的竞争力,成立动力部件事业部,对国内传统主机项目kaiyun,高端摩托车,国际主机及国际国内后装市场贸易业务的相关产品进行策划再设计以及市场边界拓展等。报告期内,上游锂盐市场行情波动较大,下游电池厂商按需采购、放缓订单节奏,导致下游需求不稳定。面对新能源锂电行业周期波动、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以及市场供需端调整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公司及时对磷酸铁锂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进一步提升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率;在建产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投产的原则调整产能节奏,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产能。公司基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努力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经营业绩。1)电动VVT类,获得比亚迪、长城、通用五菱等混动发动机和主流新势力的增程器项目定点;2)VVT类,获得广汽、长城等混动发动机项目定点;上汽通用项目达成量产,长安、通用五菱项目拓展新增量产实现收入;3)电磁阀类,比亚迪(BYD)DMi混动变速箱电磁阀已正式量产,实现营收;奇瑞DHT混动变速箱电磁阀项目获取定点;配套重庆青山交付长安主流车型的变速箱电磁阀达成批产;配套邦奇交付斯特兰蒂斯电磁铁批量交付;配套马勒交付斯特兰蒂斯油泵电磁阀达成批产等实现收入;比亚迪DMI混动升级机型喷嘴电磁阀项目正式定点;1)600W、400W、450W、200W电子水泵系列,获取比亚迪、广汽等混动机型项目定点;吉利、长城、长安、奇瑞、五菱等重点项目已达成批产,实现收入;魏派潜在爆款车型的减速器持续交付和扩量;配套油冷电驱动的强劲新势力的多合一电驱总成代工合作,获取龙头新势力爆款车型总成代工,2024年可实现投产交付;4)齿轴产业获取获取主流增程龙头、吉利、蔚来等项目正式开云中国官网定点,且多个主流项目参与交样,获得一线客户的充分认可;配套主流新势力的项目顺利达成量产,实现收入;5)智能悬架CDC电磁阀获取新项目定点,配套交付奇瑞、埃安、岚图、红旗、智己、比亚迪及主流增程新势力的多个项目获取定点,且岚图项目进入量产,实现收入;6)电子油泵类,获取奇瑞、赛力斯601127)等项目定点;主流新势力项目已顺利达成批产,实现收入;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二期厂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格局和产线规模日益成熟,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量零部件领域,车载电驱动减速器产线万台,同步已经与知名头部客户签订电驱动三合一动力总成制造协议,交付工作正在爬坡准备中,动力总成线万台套年产能,已经全部形成。同时,已形成了变速箱电磁阀年900万只,GDI泵壳年400万只、减速器齿轴年80万套、减速器壳体年18万套的产能;CDC减振器外置电磁阀已具备年产60万台产能(240万件),内置电磁阀已具备年产30万台产能(120万件)。公司控股子公司芯智热控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代表产品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和热管理模块,目前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模块及零部件集成化已达到量产状态、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等智能电控产线均进行了新增和技改扩能,已形成电子主水泵年300万台、电子油泵年90万台,热管理集成模块年15万套的产能,电子水泵和电子油泵均已实现批量生产。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现有磷酸铁锂年产能14万吨,公司依托现有的产品及技术体系支撑可满足客户和市场对高压实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锂的多元化需求。子公司江西升华在宜春基地老厂基础上,投建年产15万吨新型高压实磷酸铁锂及配套主材一体化项目,结合市场和产业实际情况,公司已将该项目进行分期建设,以更好的把握产能节奏,发挥投建效益。公司根据项目建设情况,要素、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原材料采购和相关生产及交付工作,提升现有产能的有效利用率;在建产能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投产的原则调整产能节奏,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产能。为优化锂电材料产业产能布局,深化产业投资合作,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公司与上游锂源企业积极拓展战略与股权合作。为满足公司磷酸铁锂前驱体的需求,优化主要原材料成本,公司研究计划在射洪市投资建设前驱体项目,保障本公司磷酸铁锂业务上游原材料资源供应。公司将加强供应链体系风险管控能力,积极布局建立多元化的碳酸锂保供体系,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成本优势、客户资源迎接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降低锂电正极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产业赛道的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为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产业资金需求,优化芯智热控的资本结构,公司为芯智热控提供不超过10,000万元人民币的财务资助,为芯智热控申请银行项目贷款提供最高担保额不超过21,000万元的连带责任担保;芯智热控的原有股东以及新引入的投资方对芯智热控共同增资13,010万元。为加快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的集成化、平台化发展,支持芯智热控独立面对市场和客户、打造核心竞争力,公司向芯智热控转让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热管理系统3类产品及相关零部件对应的无形资产共计7,495万元。为纵向整合并赋能智能电控零部件产业,增强公司与国内新能源汽车主流一线品牌客户黏性,公司在江苏常州高新区设立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减速器齿轴、三合一电驱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公司于2023年7月20日选举产生第五届董事会和第五届监事会成员,同时选举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委员、监事会主席及聘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证券事务代表及内部审计负责人,完成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保护中小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对《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制度》《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等公司治理制度进行了相应修订。报告期内,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第二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成就、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及预留部分第二个归属期归属条件成就,公司按照激励计划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办理股票归属事宜。本次激励计划条件成就,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持续巩固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企业价值和人才价值闭环,有利于推动公司治理升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价值传递工作,通过接听投资者来电、回复投资者邮件、回答互动易提问、召开业绩说明会以及在年度、半年度、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后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等形式,与各类投资者保持良好互动,受到多元化投资者的关注。报告期内,公司实施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2.0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44亿元。公司投资者关系团队积极开展线上投资者交流、线下实地调研活动,帮助投资者更加直观了解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价值传递工作,强化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维护和提升公司资本市场形象。汽车行业对带动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全球汽车行业已步入成熟发展期,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标普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发布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预测报告,随着汽车行业逐渐复苏,2024年全球新车销量将达到8,830万辆;轻型汽车全球产量小幅下滑至8,94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全球销量增长至1,330万辆。在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趋缓的环境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呈现上升趋势。根据SMM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20%左右;2025年到2027年复合增长率或将在12%左右。受益于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替代成为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方向。新能源汽车产品综合性价比以及补贴退坡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正加速区域性本地化进程,推出符合市场偏好的新能源车型,具有增强安全功能和更高自动化水平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推出正在改变汽车市场的趋势。同时将通过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打造智能生态,完善新能源汽车用户智能出行体验,从而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根据Canalys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27%,达1,7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将拉动纯电动车型在小型以及紧凑型市场中比例提升;插电混动车型,因其在应用场景广泛性以及使用成本中的综合优势,市场份额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持续增加。随着国内消费信心改善和需求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望继续提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销量在268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1%;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20%。新能源汽车和出口仍然是拉动销量的两大主力,其中纯电动与混动汽车并驾齐驱,混动车型增速超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水平,成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部分;同时,国内主流车企正在积极推进国内L3级自动化驾驶的量产应用,形成自主可控的L3产品开发能力。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加速车企淘汰的进程中,产业生态型企业竞争优势尤为明显,将依托核心技术、品牌号召力、粉丝群体、成本优势、产业链掌控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生态型企业的崛起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外车企购买中国车企技术并加强双方合作,国外企业致力于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力,降低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成本,缩小与国内车企的差距,促进其电动化转型,反向合资合作将成新模式。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但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城市、乡村和高速公路解决充电换电难等补能配套问题将成为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与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导致海外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风险加剧,国内零部件企业凭借传统细分领域、前沿领域开拓以及成本优势,深度国产替代趋势不断加强,逐渐打破国际厂商垄断或主导地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8万亿元。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DMI超级混动被消费者认可并快速放量,吉利、长城、长安等多家主机厂迅速跟进,对具备高效发动机的EVVT、电子主水泵、变排量机油泵电磁阀、摇臂液压挺杆等,以及DHT(DMI)总成及其零部件(电子油泵、电磁阀、齿轴、差速器等)开发制造能力的新能源智能电控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技术的日益成熟,正在加速推进电动汽车高度智能化和轻量化进程,自动驾驶和轮式机器人未来将成为智能汽车标配,同时将运用到人机交互、环境感知等相关技术。其中人形机器人未来也将不断丰富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场景,如新能源汽车将算力芯片、控制板、视觉传感器、高性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等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产品上使用;人形机器人可以基于新能源汽车相对成熟的环境感知、目标识别、路径规划、安全防护等算法进行定制优化。新能源车企与人形机器人产品在某些技术层面上互通,二者从硬件到软件层面均有技术迁移的可行性,这将加速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半导体芯片、控制器等相关产业链技术革新,汽车减速器和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在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工艺和精密齿轴等相关设备方面具有转化通用的基础条件,为具有技术和生产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布局人形机器人带来机遇,但发展初期依然面临零部件自研、成本控制和商业场景落地等问题。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交通部于2023年12月下发《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旨在引导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应用。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线控制动系统与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高度吻合,线控制动系统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线控制动系统中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能够实现完全电子化,可以更好地和汽车其他电控系统整合;EMB系统通过传感器搜集汽车行驶信息,监控汽车行驶状态,控制响应精确,大幅减少车辆制动反应时间、提高制动效能、缩短制动距离,更能贴合汽车行业电动智能化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公布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年,线控液压、气压制动产品能够满足L3级别自动驾驶的要求,EMB完成样机研制并搭载于商用车;到2030年,线控液压、气压制动产品能够满足L4级别的安全和冗余要求,实现大规模装车应用,EMB完成批量应用。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对国产供应商需求量逐步扩大,使得国产供应商在线控制动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背景下,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最高转速20000rpm以上的高效高密度电驱动总成将迎来量产,主动悬架线控技术提升驾乘体验,车身多元材料多点式混合一体成型技术将实现创新突破,AI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等诸多新技术,将进一步引领汽车技术创新方向,为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进步,产品力和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持续赋能助力。近年来,全球新能源动力锂电池产能和出货量得到快速提升。根据SMM整理的2018年到2027年全球锂电池需求按领域以及按类型的分布情况,2023年储能电池需求占全球锂电池总需求的17%左右,预计该比例在2024年或将提升至19%左右,2027年有望提升至23%上下;全球锂电池需求方面,预计自2023年到2027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年复合增长率或将在25%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能超3000GWh。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2024年中国的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100GWh,同比增长27%,正式进入TWh时代;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超过820GWh,同比增长20%;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过200GWh,同比增长25%;正极材料的出货量将超过30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将占据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近70%,而三元正极材料的占比将不足26%;磷酸锰铁锂材料的出货量预计将超过3万吨,同比增长率将超过500%。随着锰酸锂材料需求的增长,富锂锰基材料的出货量也将增长超过50%,主要作为掺杂材料使用。受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幅上涨及动力锂电池出口增加带动,动力锂电池销量及装车量整体呈上涨趋势。但由于新进企业释放的产能不及预期,导致出现大量低效或无效产能,国内锂电池产业链面临结构性过剩的挑战,低端产能供给过剩,高端产能供给不足,未来行业将加速淘汰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尾部企业。2022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动力锂电池价格上涨,压缩动力锂电池材料结构商包括磷酸铁锂等产业链企业利润空间,2023年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加速前向一体化步伐,积极布局上游矿产资源和电池材料。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化,提升其续航里程为其市场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高能量密度是企业未来的研发重点,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扩大,动力电池对于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推动固态电池的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耐高温、不易燃等特性,可大幅改善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储能密度。但由于固态电池受到材料技术、制备技术、生产成本等因素制约,目前市场将半固态电池作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过渡技术。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约为1GWh,主要为半固态电池。基于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降本路径的研判,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主要为半固态电池。在技术创新与持续降本推动下,电化学储能市场保持快速发展,应用规模将持续扩大,形成了新能源加储能的融合发展态势下,主要表现为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的新型储能产业,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成本、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是目前储能电池配置的主要选择。在全球市场中,欧洲、北美、中国等地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全球储能电池行业发展。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初步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225GWh,同比增长50%。其中,依托于风电、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与5G基站建设加快,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06GWh,同比增长59%。储能将成为锂电池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进一步带动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同时也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创新转型带来机遇。公司将牢牢把握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快新能源智能电控产业布局,加快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载电驱动系统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公司业务从传统的精密加工向智能电控及机电一体化方向升级;同步持续推进正极材料技术迭代、产品升级和降本增效,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赛道的稳健增长与高质量发展。2024年,汽车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将面临新一轮挑战,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迭代和成本整合能力将加剧国内汽车行业内卷,整个行业将会呈现由规模化、龙头化的头部车企主导,以及由若干聚焦特定细分市场的零部件产业链企业的竞争格局。同时,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市场短期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开工率不足,库存压力和降本诉求增强,2024年行业面临转型淘汰,整体盈利水平仍然承压。在上述行业格局和趋势下,公司也面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压力,还面临部分传统产品EOP带来的经营压力,以及供应链优化和降本压力,如何精准锁定客户,快速获取目标项目,加强供应链生态合作,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是公司2024年的经营重点。聚焦主机厂客户爆款项目的获取、转化及量产运营,从产品竞争力指标TQCD的技术端、质量端、成本端和交付端四个维度,加快项目转化、产品量产,持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以目标为导向,集中核心资源,推动技术迭代升级,持续打造产品竞争力。1)技术端,从产品性能、成本、质量痛点着手,对设计、工艺工程等角度进行预研,把握未来产品开发的底层逻辑。①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以及改善产品结构、材料及其易加工性,进一步提升成本竞争力。OEU,特别是24h OEU,解决瓶颈工序问题,优化精益生产节拍,改善产线平衡率,提升产线有效产出率。②在智能工厂的少人化项目中,推行自动化替代、人机工程、多能岗等生产管理技术;随着产线及车间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推行“黑灯工厂”(智慧工厂)。③立足全产业链,积极支持国内供应商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成本管理输出,主动培训采购系统,与国内供应商进行诊断分析,了解现状提出新目标,进一步增强公司全产业供应链的竞争力。3)从质量端,达成质量过程受控、系统稳定、质量成本降低等目标,精进质量管理水平。聚焦长周期、爆款项目的RTY提升,质量成本的管控,日清日结的持续推动,客户端出厂指标、供应商出厂和入厂指标数据化的监控及分析处理,并延伸到过程指标的数据化,不断从措施有效性上推动事业部、产品线和供应商的能力提升。4)从交付端,实现计划物流的全产业链化,提升供应链交付绩效,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细化每个产品客户、内部、供应链的交付界面并识别交付受控性,对影响因素细化管控,并对应建立库存标准。持续提升库存周转率,减少呆滞品库存,提高爆款长周期项目盘存及时性和准确性;持续优化物流和包装的专业化降本;从设备采购前策划后续设备维护维修、备品备件互换性等问题,降低设备故障影响,以支撑OEU指标和改善目标的达成。5)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端,对EOP产品及其出口、售后业务进行精益管理。充分利用现有产线、供应链资源,解决EOP产品可能出现的货款损失、库存或供应商物料损失;深入挖掘EOP产品潜在的经营价值,包括不限于在出口和售后渠道扩量或产品延伸上进行拓展,利用老产线和供应链资源进行新产品开发,在客户端产业链上整合友商资源等。1)客户端。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依托原有合作关系,跟随传统燃油车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切入,依托产业链客户的合作关系及需求,包括DMI超级混动制造商、智能汽车解决商、主流新势力等在内的头部车企,在新能源多合一电驱动项目持续爬坡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导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系统及关键部件业务,形成系统集成优势。2)供应商端。持续聚焦各事业部长周期、爆款及平台化项目的全产业链策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寻源专业稳定的供应商战略合作,本着提质降本增效的共同目标,与供应商联合开发,共同解决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培养长期战略合作伙伴。3)产品端。布局预研产业,一是机器人电关节,整合减速器、智能控制及电机技术,拓展谐波和行星两个平台电关节产品;二是热泵空调零部件,结合现有热管理系统及零部件基础,探索家用新型热泵空调水循环系统的电子泵阀市场;三是主动悬架系统及零部件,推进减震器被动液压阀系、空气悬架的闭式阀研发,拓展主动悬架高压油泵项目。持续加强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迭代,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新产品新市场拓展;加强生态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和海外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加强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升级及价值延伸,建立生态协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产业链战略生态合作。基于产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根据客户的需要优化产能区域布局及技术储备,丰富磷酸盐体系材料产品线,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指标,满足高端市场和客户对正极材料进阶的需求。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优化和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增效,提升正极材料子公司经营和管理水平,持续改善经营业绩。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支持实业发展的机遇,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和融资工具,加强产融结合,进一步健全投融资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积极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价值传递工作,强化服务和回报股东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产业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形象和影响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公司已经与国内外多家主机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仍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升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主机厂对零部件产品技术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公司在研发、设计、制造、质量、产能及供货及时性等方面不能达到主机厂要求,则可能存在公司产品无法进入客户采购体系、无法顺利开拓新市场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公司将不断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做好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及时应对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开拓新项目新市场,不断挖掘和对接汽车行业的优质客户资源,扩展相关产品应用场景,增加新的盈利点,增强抗风险能力。2023年,芯片短缺现象逐步缓解,随着经济日渐复苏,作为制造汽车零部件最主要的原材料钢材、铝合金,其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也在逐年攀升,公司面临钢、铝等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涨承压较大。公司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生产所需的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在产品成本构成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价格波动也较大。公司将加强供应链体系风险管控能力,及时跟踪主机厂客户需求计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排产计划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建立联动定价机制、及时与客户议价。公司积极布局建立多元化的碳酸锂保供体系,以充足的技术储备、成本优势、客户资源迎接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降低锂电正极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在新能源产业赛道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动力电池行业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改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高电压镍锰酸锂、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新路线的应用和推广,或将加速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化变革,如果未来电池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使得新能源动力电池产品类型发生迭代,将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需求带来影响。江西升华作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可能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江西升华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对新能源电池相关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加强技术、人员储备,应对行业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子公司管理、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新增员工均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和培育。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带来的重大变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不断完善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架构体系和制度,统筹子公司、各生产基地的管理,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在行业周期波动、原材料价格出现周期性下跌以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整个锂电材料行业已出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客户资源、供应链优势的电池材料企业,在市场旺盛需求带动下,其产能利用率仍将会维持较好的水平。公司将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成本优势迎接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